2020 年回顧 — Side Projects 元年

Medium 寫作里程碑、一年連做五個 Side Projects 的自我檢討

Jasmine Lin
10 min readJan 3, 2021
Photo by Karam Alani on Unsplash

「2020 感覺是個很圓滿的數字。」

我在去年回顧的末尾這樣寫道,由此可見我的預測能力有多糟 😂

跟世界上許多人一樣,2020 年對我而言充滿不確定性,感覺像是半路殺出程咬金,原本熟悉的生活步調、計畫好的里程碑全部洗牌,所有事物都要重新適應的一年。

如果說「2019 對我來說是學習、挑戰與站穩腳步的一年」,2020 就是對著剛站穩的腳後膝蓋用力一頂、逼得我再跪下去的一年。

關於寫作

按照往年的慣例,先從幾個重要的數字開始:

在 Medium 上寫作已經變成我的舒適圈,雖然寫的當下仍然會有撞牆期,但整體上有固定的寫作流程,能夠順利發布自己滿意的文章。

現在面臨的問題反而是在文章發布之後的心態調整,例如:當有人用激進的字眼謾罵時該如何面對?文章被抄襲時該如何反應?

我現在還沒有答案,但仍然覺得持續不斷地寫下去才是避免讓我深陷負面情緒的方法。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莎士比亞

Side Projects 元年 — 疫情間的文藝復興

從去年開始,我就開始思考除了寫作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其他創作方式可以嘗試,於是趁著疫情期間,我挑戰了各式各樣的媒介,例如直播、影片、Podcast 等;也從一個人寫作,到嘗試團隊合作。以下是五個都長達數月的 Side Projects:

YouTube 頻道 — JS CoLab

去年我就有許願希望跟 Shandy Tsai 合作,今年就美夢成真了!

偶然機緣下發現我們是高中同屆同學(新竹女中站出來!)除此之外,我們來美國的時間一樣,同樣以寫設計相關文章為樂,也都差不多到了想嘗試新創作的階段。

我們在長時間討論後決定合作拍影片,我們還煞有其事地跑了品牌設計流程,無論是命名、色調還是 logo 都花了心思,現在想想不禁莞爾 — 果然是設計師的職業病!

JS CoLab 的品牌設計草稿之一

然而,品牌設計是過程中最輕鬆的部分,我們還遇到其他大大小小的困難,包括:

  • 我們身處在不同地方(我在西雅圖,他在紐約),錄像品質、音源等都要花額外心力拼湊在一起,必然會犧牲畫面美觀度。
  • 究竟要不要有逐字稿?究竟要不要先 re 過一遍?我們嘗試過先排練再進行錄製,但發現對我們來說,起承轉合變得非常生硬,少了自然互動的火花,所以最後採用簡單的重點稿當作錄製時的參考,而非逐字稿。
  • 我們缺乏影片製作的 know how,例如哪些音效可以用、字卡怎麼做比較好、YouTube 怎麼下關鍵字比較有效率,於是我買了 Hahow 課程平台上阿滴的課當作參考,作為初學者,有師父領進門還是很重要的。

其中最大的困境是影片剪輯很難分工,導致工作量嚴重失衡。

原本就有剪輯基礎的 Shandy 負責剪片,而我只能幫忙修改逐字稿、文案與進行研究方面的工作,導致我對 Shandy 充滿愧疚感,同時也感覺自己沒有學到足夠多的新東西。

然而這項 Side Project 充滿實驗性質,過程中我們探索、把玩各種可能性,是非常有趣的體驗!我也因此對 Shandy 的創意熱情與能夠接納回饋的特質感到欽佩,希望在接下來的職涯和生活中繼續當好夥伴!

線上直播讀書會 — 打動人心的產品設計

除了 Shandy 之外,我也有許願跟 獸群之心 / Soking 合作,非常幸運地又成功達成!

我們在當筆友的過程中就發現,除了彼此對於 UX 的觀念近似,另一個志同道合之處就是對於閱讀的熱情。在第一次視訊時,就可以看到 Soking 書房裡的豐富藏書;我們每講兩句話,Soking 就能推薦一本書給我。

於是幾乎像是理所當然地:我們決定做讀書會。由於我人不在台灣,所以採取直播的形式以保持最高程度的互動。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直播的形式,過程其實比想像中順利有趣,談話過程中不會被打斷,也可以透過我習慣的文字形式去理解參與者送出的問題,並逐一回答,比較不會有突然被問問題的唐突感。

但我也從參與者的回饋之中學到幾件事:

  • 務必在開始前設定好期望值(set expectation) — 應該預設大家已經讀過書、還是要細講內容?我們要討論的重點是哪些?形式比較嚴謹還是輕鬆?
  • 直播的精華就是與觀眾的互動,太自嗨是不行的;但也要注意主持的方式,避免答著答著就跑題了。如何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是藝術。

NEX Foundation 的設計部門

NEX Foundation 是個旨在協助海外人才在國際舞台上的職涯發展的非營利基金會,其實早在 2018 草創初期我就加入了,但一直呈現比較被動的設計師角色,由 PM 和工程師驅動產品進程。今年剛好有機會統合多個產品線,於是帶領兩位設計夥伴一起跑過之前在設計工作室學到的設計流程,希望能夠為 NEX 帶來新氣象。

這是我第一次擔任管理的職責,想當然耳,在第一步就大錯特錯。

我讀 Julie Zhuo 的書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時就寫道:「乘法效應是主管執行的基礎,你需要相信團隊的力量,相信一群人能達成的比單獨一人還要多,你需要瞭解你不需要事事親力親為,不用當每個項目最強的那一個,你甚至不需要知道有些事情是如何完成的。」

在 NEX Foundation 領導品牌設計流程的同時,我也要繼續回應其中一項產品的功能需求,導致蠟燭兩頭燒、總是無法全心全意在完成一項任務,也因為埋頭處理設計稿件,反而無法做好團隊與團隊之間溝通。

在這一團混亂之中,值得開心的是三人設計團隊合作得非常流暢,我們從探索、發想到設計都進行順利、互相給 design critique,從彼此身上都學到許多。

The Guide to Design 轉譯

這個專案起源於我在社團裡分享了 The Guide to Design 原文版本,許多人留言求翻譯,於是我認為這是有需求的,而且是來自於我很在乎的台灣 UX 圈。

我自告奮勇寄信給原作者詢問是否可以轉譯,很幸運地獲得首肯,同時招募到許多同樣熱心的夥伴一齊擔起轉譯文章的任務。

在短短三個月裡,我們仍然將 UX 的精神導入流程中,例如透過讀者問卷詢問讀者意向、用不同形式(單篇長文或拆解成多篇短文)和發文時間來做 A/B 測試,觀察流量的差異。

營運上我們也進行各種最佳化,例如從不開會到週週開會,改善主要撰寫人與審稿者之間交稿的流程,將時間線拉長避免趕稿地獄等。

老實說在轉貼原文的當下我也沒讀完所有文章,透過轉譯,我們有機會把文章內容好好閱讀、吸收、內化、再輸出,對於學習 UX 領域新知很有幫助。

設計遊牧

這是今年最出乎意料的機會,跟設計遊牧之間的緣分要回到今年年初以受訪者的身份接受訪談,跟 洪新雅 Hsinya 和念華聊得很深入也很開心,種下了我對設計遊牧的好感以及興趣。

在加入設計遊牧之後,發現團隊的專案管理做得非常穩固且認真,無論是 podcast 本身還是社群互動,我們每週都會針對特定事項安排任務並投注心力,每週也會進行數據追蹤以確定成效,跟我以往寫作時完全隨心所欲的辦事風格大相徑庭。

遊牧團隊對許多事情都很有野心,每週往往都會冒出想挑戰的新點子,最近在各式各樣努力嘗試下,獲得更多人的支持與喜愛,非常開心!接下來的第三季內容也很豐富、值得期待!

自我反省:心有餘而力不足

讀到這裡,你或許可以發現,並不是每個專案都是成功的,有很多未解的難題、失敗的嘗試,而這都始於我對自己的不了解。

當初接下各個 Side Projects 的動機主要有兩個:一是誤以為在家工作之後時間會變多,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在家工作減少了通勤時間,但通勤時是我用來放空與閱讀的,直接挪用這個時段反而奪走了我深度休息、重新充電的機會。

二則是 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當看到有趣的專案時,我深怕自己「錯過」這個機會 — 我不想要事後後悔。

對於後悔的恐懼,再加上高估自身效率,於是我近乎魯莽地接下所有 Side Projects。

由於接下太多 Side Projects,我每週在工作之餘都有無數個額外任務要完成,雖然心裡對這些任務都有 100% 的期許,但受到時間跟心力的限制,往往只能勉勉強強將任務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及格邊緣。

如此一來,便會在心中累積對該專案的愧疚感,基於補償心態,導致我對該專案接下來的任務有更高的要求(「上次沒做好,這次要做到 120%!」),因而產生更多壓力。

除此之外,情境切換(Context Switching)也是問題之一,每次在完成專案 A 的任務要切換到專案 B 時,大腦就要花力氣重新抓取該專案相關的資訊,這樣多工的狀態反而導致效率降低。

越接近年底我越意識到:高估自己的能力而接下無法全心投入的專案,這是對所有專案的不負責任。

在那麼多錯誤與自省之中,唯一一個我認為做 Side Projects 無法否認的優點就是「人」。

雖然有點俗套,但做 Side Projects 最棒的地方就是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並且在專案過程中可以了解夥伴們的特性,知道哪些人注重細節、哪些人有領導魅力、哪些人充滿創意,無論專案本身成功與否,這些夥伴們才是這段顛簸旅程上最珍貴的資產。

給自己的 2021 目標

老實說,我對今年的表現並不滿意 — 閱讀變少了、文章沒寫幾篇、對 Side Projects 過於貪心導致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是,這是我挑戰極限的方式,當寫作逐漸變成我的舒適圈,我還可以再投入哪些事情?其中哪些能夠幫助我繼續成長並突破?

如皮克斯的總裁 Ed Catmull 在創意電力公司所說:「錯誤不是必要之惡,而是嘗試新方法必然的結果。

充滿錯誤(和意外)的 2020 讓我了解自己的極限,也了解如何校正接下來的目標:

專注

認真審視自己的時間與心力,對於如何花用時間要更加挑惕,不要因為貪心而迷失了,慎重挑選自己能全心投入、同時也能給予自己正面能量的專案。

  • 重拾自己鍾愛的寫作,寫出至少 12 篇文章
  • 將 Side Projects 限縮到兩個

自我覺察

這大概是我一輩子的課題,希望透過觀察來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偏好以及可以成長的機會。

2020 是瘋狂的一年,除了上述的各種挑戰,今年還是我來美國六年以來第一次完全沒回台灣見親友,許多人生計畫(例如辦婚禮)都因此被打亂。

但是,今年只要是身體健康都是幸運的、值得感恩,希望大家繼續保持健康。

雖然我去年的預測不是很靈驗,但還是要預測 2021 會比 2020 更好!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手1-10下。
如果喜歡閱讀關於設計師的碎念,請幫我拍手10-30下。
如果單純喜歡我的文字,希望看到更多的話,請幫我大力拍手30-50下。也請記得 Follow Jasmine Lin 或是數位產品設計 Medium 文章平台 As A Product Designer,讓我們與你分享更多好文章 😊更歡迎你在文章底下留言,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跟你討論或聊天!

--

--

Jasmine Lin

UX Designer / Information Architect from Taiwan, now living in Se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