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設計師面試(一):行為式問題 Behavioral Questions
如何準備答題、問問題,甚至連聊天都是門值得練習的學問
--
【 聲明:以下的面試經驗談與職場見解僅適用於美國科技業。】
我們在準備面試時,往往都是花大把時間精力在準備技術性關卡,例如白板題、app critique 和作品集上。但其實到了面試後期,我花更多時間心力在準備行為式問題(Behavioral Questions)的部分。
不僅因為每間公司常問的 Behavioral Questions 都不同,而是面試得越多,越會發現問問題、回答問題跟隨性聊天都是門藝術,聊天聊得好能讓整個面試氣氛是輕鬆歡快的,進而留下正面的印象。
行為式問題 Behavioral Questions
除了技術關卡之外,大部分設計師需要面對的都是 Behavioral Questions,也就是面試官會透過一些看似跟設計本身無關、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從中理解你的價值觀、過去經驗、個人特質等。
【STAR 框架】
回答 Behavioral Questions 時要善加運用 STAR 框架,也就是將答案依照下列四點的順序建構成一個有清楚邏輯的好故事:1. 情境(Situation):一開始的情境為何?
2. 任務(Task):當時面臨的挑戰為何?
3. 行動(Action):你採取了什麼行動?
4. 結果(Result):最終成果是什麼?在這裡先不細述,之後有機會再寫文章深入探討 :)
如何準備 Behavioral Questions
首先,盡可能蒐集公司面試的考古題,無論是透過 Glassdoor、Youtube 還是直接問人,線上資訊很零散但並不少。
接著,針對每一題都想 2–3 個答案,不同題目的答案可以重複,畢竟值得講的故事就那幾個。
同一個故事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以下是我在面試時常提到的實例(簡化版):
我曾經針對一項功能設計出 A 與 B 兩種提案,根據使用者研究結果,我推薦 A 提案給利害關係人。
但他卻點出一個我沒考慮到的因素 — 由於我們數據覆蓋率不足,當缺乏數據時 A 提案容易顯得空洞、缺乏價值,導致用戶信任感降低。他認為 B 提案在這種情境下表現會比較好。同時,打造 B 提案所需要的工程時間也較短。
綜合以上因素,該利害關係人主張我們應該採取 B 提案。
我認為他說得有道理,但同時我也想確認「B 提案在缺乏數據時表現比 A 提案好」這個假設。所以我跟他協議 — 在功能推出之後我們要重新針對數據缺乏的情境做使用者測試,若到時候 B 提案的使用者滿意度不夠高(這裡有個明確的數據標竿)的話,我們要回頭考慮 A 提案。
我可以用這個故事回答三種不同的 Behavioral Question:
- 我如何根據使用者研究結果來影響設計決策?
強調我最初的選擇是基於使用者研究的哪些洞察,以及最後我堅持要持續做測試來確保使用者體驗。 - 我如何做到「雖不認同,但願意盡力執行」(Disagree and commit)
強調雖然我支持 A 提案,但仍然認真考慮利害關係人的看法、認知到自己的確有沒考慮到的地方,最後在有前提的情況下妥協於 B 方案。 - 我如何影響利害關係人?
強調我雖然最後妥協於 B 方案,但仍然用使用者研究的結果去說服利害關係人在功能推出之後做回顧測試。
把一個好故事記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勝過一百個不重要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