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設計師面試(一):行為式問題 Behavioral Questions

如何準備答題、問問題,甚至連聊天都是門值得練習的學問

Jasmine Lin
9 min readFeb 6, 2022
Photo by Hadija Saidi on Unsplash

【 聲明:以下的面試經驗談與職場見解僅適用於美國科技業。】

我們在準備面試時,往往都是花大把時間精力在準備技術性關卡,例如白板題、app critique 和作品集上。但其實到了面試後期,我花更多時間心力在準備行為式問題(Behavioral Questions)的部分。

不僅因為每間公司常問的 Behavioral Questions 都不同,而是面試得越多,越會發現問問題、回答問題跟隨性聊天都是門藝術,聊天聊得好能讓整個面試氣氛是輕鬆歡快的,進而留下正面的印象。

行為式問題 Behavioral Questions

除了技術關卡之外,大部分設計師需要面對的都是 Behavioral Questions,也就是面試官會透過一些看似跟設計本身無關、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從中理解你的價值觀、過去經驗、個人特質等。

【STAR 框架】
回答 Behavioral Questions 時要善加運用 STAR 框架,也就是將答案依照下列四點的順序建構成一個有清楚邏輯的好故事:
1. 情境(Situation):一開始的情境為何?
2. 任務(Task):當時面臨的挑戰為何?
3. 行動(Action):你採取了什麼行動?
4. 結果(Result):最終成果是什麼?
在這裡先不細述,之後有機會再寫文章深入探討 :)

如何準備 Behavioral Questions

首先,盡可能蒐集公司面試的考古題,無論是透過 Glassdoor、Youtube 還是直接問人,線上資訊很零散但並不少。

我在每一次面試的時候都會準備這樣的問題集並寫下自己的答案(這是幾年前的文件,所以案例都滿舊的😅)

接著,針對每一題都想 2–3 個答案,不同題目的答案可以重複,畢竟值得講的故事就那幾個。

同一個故事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以下是我在面試時常提到的實例(簡化版):

我曾經針對一項功能設計出 A 與 B 兩種提案,根據使用者研究結果,我推薦 A 提案給利害關係人。

但他卻點出一個我沒考慮到的因素 — 由於我們數據覆蓋率不足,當缺乏數據時

--

--

Jasmine Lin
Jasmine Lin

Written by Jasmine Lin

UX Designer / Information Architect from Taiwan, now living in Seattle.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