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失敗履歷
一封錄取信的背後往往是無數封拒絕信,面試本來就是一趟摔得鼻青臉腫的旅程
--
「又來了。」
每次我看到新的 email 通知,預覽部分寫著刺眼的 “Thank you for interviewing with us…” 我就知道這又是一封冷冰冰的制式拒絕信。儘管還沒讀完整封信,負面想法就在我內心中不斷湧現:
「明明面試時感覺很不錯呀,為什麼又被拒絕了?」
「難道是我真的不夠好嗎?」
「我會不會永遠找不到工作?」
這些問題是在積極面試的過程中,我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無止盡的靈魂拷問。
現在的我很幸運地能夠在我的夢想公司工作,之前也曾分享過如何練習行為式問題、面試隱藏小眉角等文章,乍看之下我好像有很清楚明瞭的面試計畫,似乎安安穩穩地努力就能錄取,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開頭所述的心理活動是我在面試期間的日常,每一次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都會經歷撞牆期,心情低落、沮喪,覺得獲得錄取遙遙無期、毫無希望。
我還清楚記得,由於每次開車回家的路上都會經過 Google 辦公室,我常常會因為見到 Google 辦公室的 logo 而一陣消極,反覆悲觀地詢問伴侶:「我會不會此生都加入不了 Google?」
我們在被拒絕的時候感受到的疼痛是真切的。根據 UCLA 的心理學教授 Naomi Eisenberger 的研究論文指出:當人們遭受到社交層面的痛苦,例如被拒絕時,大腦中負責調節身體疼痛的區域會增加活動。這顯示了社交受挫和身體傷害對我們來說具有相似的疼痛感。
面試過程如此折磨,是什麼讓我持續前進呢?除了看到各個前輩的成功案例以激勵自己,還有另外一個視角持續地給我動力,也就是「失敗履歷」。
失敗履歷
2016 年,當時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Johannes Haushofer 分享了一份失敗履歷(CV of Failures),裡頭詳述了他學術生涯中的失敗經歷:沒申請上的學校、沒錄取的教職、沒獲選的論文、沒獲獎的活動等。
這給了當時正在找工作的我莫大的鼓勵。乍聽之下有點荒謬,但透過意識到自己欽佩的對象也經歷過這些挫折,讓我了解到讓人羨慕的成就、title 後面也有無數挑戰失利的時刻。而這些失敗也成就了這位教授現今的里程碑。
所以,我也想分享自己面試失敗的經驗,因為即使我們準備充分、瘋狂練習,設計面試終究是偏主觀的衡量方式,有時候我們身為面試者的可控制因素並不多。
我的失敗履歷
我有面試卻沒有被錄取的公司大約有十幾間,其中最印象深刻的經驗包含:
在 2020 年與 2021 年,Meta(當時的 Facebook)都是開啟我認真面試的原因。2020 年從 recruiter 聯繫、一直過關斬將到飛去加州總部進行最終面試,卻在當天就收到拒絕信。2021 年再度過五關斬六將到最終面試,感覺極佳卻仍然鎩羽而歸,連其中一位面試官都事後傳 Linkedin message 給我表達殘念,可見自己離錄取只差那麼一點點。
由於總部位於我身處的西雅圖,我也嘗試面試 Amazon 不少次。我從 2018 到 2021 面試過的團隊包含 Device Design Group、Alexa、People Engagement Experience、Kindle,卻幾乎都在 Hiring Manager 那關因為各種原因被刷掉,例如 headcount 被收掉、需要硬體設計經驗的人才等。
並不是只有面試大型科技公司會失利,我也有面試過許多新創與中小型企業,以下是在 2021 年面試沒被錄取的公司與原因:
- eBay(三月) — 想要找更資深的人才
- Dropbox(四月) — 已經錄取其他人
- DocuSign(六月) — 由於縮編而暫時不招人,下個月再聯絡
- Convoy(六月) — 最終面試後被拒
- Doordash(六月) — 需要視覺設計為主的資深設計師
- Nordstrom(六月) — 需要能夠整合各團隊的視覺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