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失敗履歷
一封錄取信的背後往往是無數封拒絕信,面試本來就是一趟摔得鼻青臉腫的旅程
「又來了。」
每次我看到新的 email 通知,預覽部分寫著刺眼的 “Thank you for interviewing with us…” 我就知道這又是一封冷冰冰的制式拒絕信。儘管還沒讀完整封信,負面想法就在我內心中不斷湧現:
「明明面試時感覺很不錯呀,為什麼又被拒絕了?」
「難道是我真的不夠好嗎?」
「我會不會永遠找不到工作?」
這些問題是在積極面試的過程中,我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無止盡的靈魂拷問。
現在的我很幸運地能夠在我的夢想公司工作,之前也曾分享過如何練習行為式問題、面試隱藏小眉角等文章,乍看之下我好像有很清楚明瞭的面試計畫,似乎安安穩穩地努力就能錄取,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開頭所述的心理活動是我在面試期間的日常,每一次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都會經歷撞牆期,心情低落、沮喪,覺得獲得錄取遙遙無期、毫無希望。
我還清楚記得,由於每次開車回家的路上都會經過 Google 辦公室,我常常會因為見到 Google 辦公室的 logo 而一陣消極,反覆悲觀地詢問伴侶:「我會不會此生都加入不了 Google?」
我們在被拒絕的時候感受到的疼痛是真切的。根據 UCLA 的心理學教授 Naomi Eisenberger 的研究論文指出:當人們遭受到社交層面的痛苦,例如被拒絕時,大腦中負責調節身體疼痛的區域會增加活動。這顯示了社交受挫和身體傷害對我們來說具有相似的疼痛感。
面試過程如此折磨,是什麼讓我持續前進呢?除了看到各個前輩的成功案例以激勵自己,還有另外一個視角持續地給我動力,也就是「失敗履歷」。
失敗履歷
2016 年,當時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Johannes Haushofer 分享了一份失敗履歷(CV of Failures),裡頭詳述了他學術生涯中的失敗經歷:沒申請上的學校、沒錄取的教職、沒獲選的論文、沒獲獎的活動等。
這給了當時正在找工作的我莫大的鼓勵。乍聽之下有點荒謬,但透過意識到自己欽佩的對象也經歷過這些挫折,讓我了解到讓人羨慕的成就、title 後面也有無數挑戰失利的時刻。而這些失敗也成就了這位教授現今的里程碑。